编者的话
常德市在创新推进“中国梦”宣传教育中,把开展“常德故事百姓讲”活动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,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,把话筒和讲台交给群众,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。从今日起,“常德故事百姓讲”栏目正式在本报推出。这里所讲述的故事,大都是当事人的“自白”,而透过每一个故事,折射的则是人性的光辉。
讲述人 伍炳君
我叫伍炳君,是桃源县原航运公司下岗职工,现在是一名个体船修工。与普通百姓一样,我家里也是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,不同的是我和爱人1994年从航运公司下岗后,就在一些船厂以修船、造船为生。随着儿子上学费用的增加,我们两口子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计。作为一家之主,感到很内疚,思来想去,最后一咬牙,将县城里的房子卖掉,从航运公司买了一艘废弃的趸船,一家人从此以船为家,住在了沅江上。说句心里话,住在水上的这15年,最让我揪心的并不是这个“家”随时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,而是每年夏天看到那些被暗涌急流吞掉的生命。
一进入夏天,来沅江边纳凉散步的人很多,又正好赶上暑假,许多孩子也趁机溜到沅江里洗冷水澡。我“家”所在的地方正好是一个洄水涡,所以做事的时候就多留了一个心眼,只要看见有人想要下水游泳,就会及时去制止他们,但是他们总估摸着“这里不能游,那我到远一点的地方游”。这么多年,给游泳的人提个醒不仅成了一种习惯,而且视为了一份责任。
2011年8月2日下午,烈日当空,我正在做事,忙得满头大汗,“救命,救命啊……”突然传来一阵惊恐的疾呼声。不好,我心里一惊,急忙丢下手上的活,跑到船头一看,发现水中3个孩子时起时伏,眼看就要被转入漩涡之中,没来得及多想,我立刻跳入水中,朝着那3个孩子游去。先救起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,折回来又救上一个,当我再次转身去救第3个孩子时,水面上已看不到他的踪影。而身边这个孩子因呛水已经昏迷过去,在进行简单救治后,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没有动静,情急之下我拨打了120。没想到的是,这个叫李沐阳的孩子居然醒过来了。那一刻,我这个老头子的眼眶全部都湿润了。让我无法释怀的是,还是有一个年轻的生命被无情的江水吞噬了。事情过了这么久,虽然没有人责怪,但这事儿总在我眼前浮现,为那个孩子惋惜,如果我还年轻几岁,如果我能够及早发现,或许3个孩子一个都不会少。
还有一次,我至今想起来仍有些后怕。2002年的夏天,单位一名同事在他的船边修船,我前几分钟还看到他3岁多的女儿在船上玩耍,但一会儿就没了踪影,便马上警觉起来,立刻就问:“你女儿在船舱里吗?”同事见我问得急,他也慌了,在船上找了个遍,“没有啊,刚刚还在这儿呢?”我心想坏了,出事了,便向四周的水面望去,只见下游远处水里一朵小红花一沉一浮。我拔腿就跳入水中,游到小女孩身边把她托起,将小女孩平安地交到她妈妈的手中。
以前觉得“救人”那是英雄的事,和我这普通百姓八竿子都打不着。自从住上这条船后,自己竟然与“救人”搭上了线。亲戚朋友曾劝我说:“老伍,你这是何苦呢,一把年纪了,救不好说不定连自己的命都搭上。”但听到那些急促的呼喊,看到一张张惊恐的脸,看到和自己子女般年纪的孩子,我就是放不下。15年来,我先后从急流的漩涡中救起了27条生命。
我一个普通百姓,没想过要当英雄,得到谁的崇拜;也没想过要有回报,得到谁的感激。救人只是良心使然。中国有句古话:好人有好报。我们一家在趸船上修修补补,平平凡凡的日子其实过得也非常幸福,生活虽然清贫,但我已经很知足了。
(本报记者周勇军整理)
来源:湖南日报
编辑:redclou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