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连办三年的百团大赛为何激情不衰?(组图)

来源:新华博客 作者:张新民 编辑:redcloud 2014-07-03 09:39:39
—分享—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七月一日晚,我应邀出席了2014年常德市“百团大赛”决赛暨“欢乐潇湘”常德赛区复赛,又享受了一次我喜欢的文化大餐。根据抽签,鼎城区草坪艺术团、桃源县车湖垸乡女子艺术团、澧县音协春之歌艺术团、武陵区德诚京剧艺术团4支队伍参加了决赛首场比赛。

据活动组委会同志介绍,2014年“百团大赛”决赛从71开始,至725结束,共举办25场,分别在市城区和各区县(市)进行。本届大赛自321正式启动以来,全市共有1169支文艺团体报名参赛,其中专业团体11支,群众文艺团体1158支,比去年增加了104支。在经过两个月600多场初赛和复赛的激烈角逐后,最终选出100支队伍参加决赛。整个“百团大赛”决赛的节目不仅囊括了声乐、器乐、舞蹈、小品等现代艺术表演形式,还包含了常德丝弦、常德花鼓戏、常德汉剧高腔、荆河戏、湘北大鼓、三棒鼓、九子鞭等本土传统艺术表演形式。

常德市的群众文艺演出“百团大赛”活动是从2012年开始的,今年已连续举办三届,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,造成了全国性的良好影响。新华社发过专稿、人民日报发过长篇通讯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,光明日报、人民政协报、湖南日报、湖南卫视等中央、省级主流媒体30多次宣传推介过常德的群众文艺百团大赛,其经验还被中宣部作为全国思想文化工作案例编入教材。我有十多篇百团大赛文章被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,网友们跟贴近千条,给以热情鼓励与支持。

一个地级市,为何对群众文化活动如此情有独钟?规模这样大、历时这样长的百团大赛在党委政府换届后为何还能连续举办?参与和观看者为何激情不衰?我看原因有几条;

一是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。在温饱问题解决后,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、更为强烈了。老百姓渴望文化生活,民间艺术群众喜闻乐见,文艺活动群众乐于参与、便于参与。开展百团大赛,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,自然老百姓拍手叫好。

二是这样的活动最接地气,接地气就有生命力。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开展表演比赛,是面向基层、面向群众。创作和演出的节目具有浓郁地方特色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品,丰富了群众文化精神生活,营造了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。所以,市民把百团大赛誉为自己的“文化奥运会”、“民间文艺博览会”、民间艺人的“星光大道”、老百姓的“欢乐大舞台”。领导者高兴,组织者高兴,演员们高兴,老百姓高兴。形成了城乡互动、全民同乐的生动局面。

三是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、传承者、享受者。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积极性、创造力、聪明才智。民间藏龙卧虎,高手如云。一批新人崭露头角,古稀艺人叹为观止;一批传统曲艺、形式重发光彩,一批自己原创的节目,紧接地气,贴近生活,贴近百姓,反映民生,反映民愿,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。传统优秀文化就近身传,艺术的种子根植泥土,真正让人民当起了艺术的主角。穿越时空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,在民间普通艺人身上生生不息。事实再一次证明,文化源于人民、文化为了人民、文化属于人民,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。

四是常德市委、市政府指导思想明确,真正重视群众文化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正是从“百团大赛”中,感受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面貌,看到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、动力所在,找到了一条建设文化强市的新路子。党委政府换届后,新来的书记、市长很清醒、很明智,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,决定百团大赛继续办。在如今的领导体制下,书记市长同意了、支持了的事,还有什么办不成的呢?

五是市(区)县宣传、文化工作部门的同志把文化惠民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来认识、来落实。他们注重总结,积极主动,精心组织,热情服务,勤于协调,保证了活动的健康、有序、有效开展。各乡镇、社区也为群众文化活动办实事、做好事,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新闻媒体积极配合,正面宣传,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。

文章敲打在这里,我忽然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010日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贺信。总书记在贺信中肯定中国艺术节创办26年来,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,成为展示中国道路、中国精神、中国力量的艺术盛会,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贡献。他希望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办成一届“艺术的盛会、人民的节日”。我想,总书记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,就是我们持续开展群众文艺百团大赛的力量源泉,我们同样祝愿常德群众文艺表演百团大赛办成“艺术的大赛,群众的节日”!

 

 

          常德市人大副主任肖燕芳主持决赛启动仪式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常德市政府副市长陈华致辞

 

 

 

      常德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长刘进能宣布决赛开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  鼎城区草坪镇艺术团表演的常德丝弦《农民心中的梦》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花鼓表演《擂茶情》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       穿插东北二人转的地花鼓《妹哟呀依》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歌舞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

 

 

   桃源县车伏垸女子艺术团表演舞蹈《天地吉祥》

 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方言小品《婆媳之间》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  小品《婆媳之间》很有教化作用

 

    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歌伴舞《和谐中国》

 

 

  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  澧县春之歌艺术团表演器乐联奏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女声四重唱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民歌对唱《一滴嘎》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黄梅戏表演唱《戏凤》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   女声独唱原创歌曲《山里人家》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原生态表演唱《 澧水船工号子》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德城京剧艺术团主持人报幕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德城京剧艺术团的京胡演奏《琴情》

 

 

 

  琴师熊先华先生在演奏时多次获得观众热烈掌声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京剧联唱《粉墨登场》去年在央视“一鸣惊人”中获周冠军、月冠军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薪火相传有来人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京剧彩唱《杨门女将.巡营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   京剧伴舞《梨花颂》表演者李玉贵,现已七十岁

 

 

      京剧伴舞《梨花颂》,表演者李玉贵,现已七十岁

 

 
 
 

来源:新华博客

作者:张新民

编辑:redcloud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鼎城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