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人 王进新
我叫王进新,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。高中毕业后,由于有着特殊的恋乡情结,我在津市白衣镇金林村小学当了一名乡村教师,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5年。
35个春夏秋冬,我教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毕业了,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,走了又来。只有我默默地坚守在这个乡村小学,过着清贫而又充实的生活。改革开放初期,几个当教师的同学下海后,在深圳当起了老板。他们多次邀我到他们的企业人事部去做主管,并开出月薪几千元的承诺。老实说,这对我这个当时月薪仅有150多元的乡村教师极具诱惑。连着十多个夜晚,我彻夜难眠,心里充满了矛盾。
然而,一次家访,改变了我的想法。我带的班有一个叫许孝敏的学生,平时非常顽皮,成绩也不好。当我走进他家的堂屋,看到他家屋顶瓦片多处掉落,隔壁房间也不断传来咳嗽声。不一会,一个头发凌乱、面容苍老的人走到我面前,这是孝敏的父亲,我认出他是比我小两岁的小学同学许二毛。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他妻子已患病近10年,为了给妻子治病,家里负债累累。他对我说:“王老师,看在儿时伙伴的份上,请您帮忙管教好孝敏,孝敏是他妈活下去的念头呀。”
我一时无语哽咽。贫困和疾病没有击垮一个农民望子成才的梦想,而我却动摇了守望学校、教书育人的信念。面对可敬的父老乡亲,我面红耳赤,一阵内疚。从此,我打消了离开金林小学的念头,把三尺讲台当作责任田深耕细作,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,倾注满腔的关爱。后来有几次,联校认为我教学成绩突出,要调我到中心小学任教,我都婉言相拒,依旧坚守在金林村小。
1996年6月5日,离小学毕业仅一个月时间,我班刘青同学的父母因一场车祸双双离世,一夜之间刘青成了孤儿。正当刘青同学的伯父准备安排她到外地学艺谋生的时候,我带着全班51名同学的温暖,带着自己的一颗爱心挽留住了她。我对她说:“以后学校就是你的家,我就是你的亲人。”于是,我将她接到家中,安排她与自己的女儿一起吃住,负担起她的全部生活,给予她亲情般的温暖。一次,女儿成绩没考好,我批评她学习不如刘青用功,哪知女儿委屈地哭诉:“你只关心刘青,给她买衣服,帮她解难题,你几时看过我的作业,我还不如一个寄住的孩子。”我一时语塞,为了给刘青有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,无意中冷落了自己的女儿。不知不觉7年过去了,刘青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。临别时,她泪眼婆娑地对我说:“王老师,在我最无助的时候,是您伸出爱的援手,改变了我的人生,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,是我最亲的人,也是我人生的楷模,我今后一定要把您对我的爱传递下去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……”
35年来我带班31个,所带班级学生没有一个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。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,我也有过“忠孝难两全”的痛楚。2007年6月22日,我的母亲突发重病,住进津市人民医院,年迈的母亲从昏迷中醒来,唯独不见我的身影,老人一阵心酸,一声“进新”没喊出来,又晕了过去。兄弟见此情景,便几次打电话催我探望母亲。母亲住院期间,正是学生复习迎考关键时刻,我只去短暂探望过一次,便匆匆返回学校。母亲病逝医院,我也没有为母亲送终,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和无法弥补的愧疚。
35年的坚守,我为孩子们飞出金林这个偏远的乡村,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欢欣,我为我35年的选择无怨无悔!
(本报记者周勇军整理)
编辑:redclou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