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说文命(即大禹)自牵过笮鄂山,复治毕震泽(今江苏宜兴)之后,就向各处考察。那时震泽左右,千派万歧,都是港汊。一日,文命和皋陶、伯益等向西行到一座山边,只见有三四个村舍,居民颇循循有礼与岛夷的犷悍不同。时当中秋,天气尚热,他们亦绝不裸体。文命等看了非常奇异,信步上山,只见路旁崖下有一石洞,洞门广约三丈,洞内宽深之至。洞外有一个鬓毛斑白、五绺长髯的老者,坐在桂林芳馥、浓阴密蔽之下,拿着一册书在那里观看。文命料定必是异人,就过去向他施礼请教他姓名。那老者放下书册,站起来向文命等一看,就说道:“崇伯降临,失迓失迓!”文命诧异道:“先生何以认识鄙人?”那老者道:“崇伯来此治水,已有数月,民间传说移山之神奇非一日矣,某岂有不知之理!”说着,就让文命等在石上列坐,并说道:“洞中黑暗,光线不足,就在此谈谈吧。”又遍问皋陶、伯益等姓名,大家一一说了。那老者拱手道:“久仰久仰。”文命再问他姓名,老者道:“某姓善,名卷。”文命听说,想了一想,又问道:“某闻当今圣天子从前巡狩荆州,受业于一位高士,想来是偶然与先生同姓名的。”善卷道:“不敢相欺,那就是某了。某家本在荆州,从前圣天子南巡时,荷承枉顾,盘桓数月,师礼却不敢当。”文命等听了益发钦敬,说道:“原来就是善老先生,失敬之至。敢问先生何时迁居于此?为什么缘故要迁到此荒凉险阻的岛里来呢?”善卷叹道:“当时三苗无道,拿一种不合民心、有背道德的方法来治理百姓,由他的国内渐渐传到国外,一时远近无知愚民和浅识青年受他的熏染而被蛊惑的,不知道有多少!某当时不揣固陋,力振圣贤之道,要想挽救人心,维持中国固有的文化,亦颇有效验,就是在圣天子南巡相遇的时候。后来圣天子北归,接着就是十日之灾,洪水之患,驩兜、三苗等扶伤救死,自顾不遑,倒亦暂止他的野心。有一年,苗民逆命,圣天子御驾亲征。苗民被杀败了,内部人民几乎瓦解。他的谋臣狐功看见事势危急,就定下了一个计划,乃是表面归顺,以救目前之急;积极地从旁侵略,以扩张他的地盘;又积极地压制人民,统一思想,以固定他的邦基。凡人民言论举动有不合他的政纲者,都以叛逆目之,轻则杀,重则族诛;又拿了他的主张制就书册,强人民日日诵读,尤其注意的是幼童。因为成人的脑筋中已有旧道德之精蕴深深印入,一时不易变更,而且成人理解较清能辨是非,虽则灌输,终恐无效;幼童的脑筋中是空空洞洞,一无所有,染苍则苍,染黄则黄,而且并无辨别之能力,随人支配,所以他统一思想的方法就是从此做起。那时洪水之害逐年加深,南北道路不通,所以他这种方法朝廷未必尽知,即使知道亦无力讨伐。近年以来,他的版图逐渐扩大,东方已逾彭蠡而东,直到黟山;西方亦逾云梦而西,直至鬼方(现在贵州省);南方亦破灭玄都氏,越苍悟(现在湖南骑田岭一带)而南,直逼南海;只有北方尚不敢荐食。一则因为与中土接近,恐被朝廷讨伐;二则亦因为水患太厉害,无法可施。某从前所住的地方,不知不觉已入于他势力范围之中。他的那种方法当然要推行过来的,大厦之倾,一木如何支撑得住?眼看那班守死善道之人,因不肯服从他的方法,死的死了,跑的跑了;不能死、不能跑的,或者因为祖宗邱陇之所系,或者为妻子生计之所关,不得不降志辱身,合污同流;还有一班不义无耻之徒,则趁此机会,挖空心思,想出种种献媚求悦之道,以求取幸而得宠,甚至于甘心认颧兜、三苗为父的人都有。某年老矣,既不求名,又不求利,自问何苦再与此豺狼相争斗,还不如避地为是。所以前几年就带了家眷邻人,沿江而东,接连迁了三次,禁不住三苗势力之侵迫,只好逃到这海岛里来了。(现在江苏宜兴县西南五十里有善卷洞,就是善卷避地之所。)这就是某近来的历史了。文命道:“三苗势力已到黟山吗?”善卷道:“是呀,从此地再过去几百里就是了。”文命道:“某此番治水,打算由扬州而荆州。三苗如此无道,当然加以讨伐,先生看起来可以打胜吗?”善卷摇摇头道:“难说难说。”文命问道:“何以呢?”善卷道:“他那个政策太凶恶了。他自从颁行这个政策以来,已有数十年,从前的耆旧已无所存,而现在的丁壮都是他从幼童时制造训练出来的人。这种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一个驩兜、一个三苗,只知道有驩兜、三苗所著的书,而不知道有圣贤相传之道德与中国固有之文化。即使能够灭他的国,诛他的君,但是他的民心是决不会服的,恐怕难呢。”
文命听他说得确凿有理,非常佩服,又问道:“那么照先生说起来,三苗之国不要去征讨了?”善卷道:“那亦不然,他做他的,你做你的。他所以要如此做,并非有别项的心思,无非为保存他的名位起见。你来治水,当然为你的成功起见。要治水成功,治过扬州必治荆州。但是治到荆州,侵入他势力范围之内,即使你不和他打,他也要和你打。到这利害冲突、不能并立的时候,一切无可计较,只有各做各的,所谓‘顺理行将去,凭天吩咐来’。崇伯!你何必迟疑呢!”文命听了,连道是是。两人又谈了一回,文命邀他出来辅佐。善卷道:“山野之性,无志功名久矣。况百岁衰龄,行将就木,哪里还能出而驰驱?但愿三苗早日授首,荆州早日治平,某得归返故乡,死正丘首,那就是受崇伯之赐了。”文命知其意坚决,无可再强,只得兴辞下山。
文命归到舟中,与众人计议,采纳善卷建议,在治水途中治服了三苗。
来源:鼎城政府网
编辑:redcloud